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(节录)
 
发布时间: 2009-09-16 浏览次数: 3436

杨德广

(一)方向性原则
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,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主渠道,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。因而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,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,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在当今世界人才素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,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的方向性,十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。为美国于1994年3月由克林顿总统亲自签署的教育改革方案——《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》,把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中的重要内容。提出要进行《道德读本》的宣讲,用美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学生。
  (二)科学性原则
教育内容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,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。有的学校提出,“优化内容,加强应用,反映现代。”优化内容包括:1、保持原有学科知识结构不变,对讲课内容优化精选,在课当教学中突出重点、难点,着重讲思路、讲方法;2、重新构建学科课程新的知识结构,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要。“加强应用,反映现代”,主要是课程要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,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和信息。在建设某一专业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时,还要考虑知识的衔接、先后程序,要符合教育规律,包括传播知识的规律、教学规律、循序渐进规律、因材施教规律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。课程结构的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,形成最科学、最合理、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知识体系。
  (三)适应性原则
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要做到三个适应,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,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,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。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,要注意从知识面的狭窄转变为知识的复合,从知识量的增加转变为知识结构的优化,从书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能力。另外,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,实行教学、科研、生产相结合。
  (四)个性化原则
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要注意多样化、个性化,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,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、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。学生的基础、素质、爱好、要求等是不尽相同的,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兼顾到各个方面,坚持因材施教、引人而异的原则。在课程建设中要突出以下三点:1、课程多样性。学校应开设大量课程,供学生选择。除公共基础和专业必修课外,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它课程;2、层次性。即对某学科开设的统一门课程,分为不同的层次。在基本内容相同的前提下,深度不同、内容不同、特点不同、学时和学分不同,以供不同专业、不同学生的选择;3、课程模块性。就是将同一门课程分成若干知识模块,构成不同特点的知识结构,供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选修。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